11月24日,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的2025年度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科学成果发布会上,“天关”(爱因斯坦探针,EP)卫星发布了三项重要科学成果,我校彩票app
教授舒新文作为第一作者领衔完成的国际合作成果——“月时标演化新型X射线暂现源的发现”名列其中。
2024年10月21日,“天关”卫星搭载的宽视场X射线望远镜(WXT,万星瞳)捕捉到来自宇宙深处短暂且能量极高的X射线辐射事件(命名为EP241021a),持续时间仅为100秒左右,但光度是太阳的千万亿倍。“天关”卫星在1.5天后利用其搭载的后随X射线望远镜(FXT,风行天)进行定向观测,发现亮度下降超过3个量级。与以往此类转瞬即逝的“宇宙烟火”不同,EP241021a在亮度“断崖式” 下降之后维持在平台期,持续了至少40天才最终消失,犹如一场被放慢了速度的“宇宙烟火”。为进一步揭示其物理本质,舒新文迅速联合其他“天关”卫星科学团队成员,组织申请并开展了多个射电望远镜的国际联测,包括美国甚大阵(VLA)和甚长基线干涉阵列(VLBA)、平方公里阵列(SKA)先导望远镜MeerKAT,成功获得了EP241021a的最精确定位,并给出了相对论性喷流存在的关键观测证据。
该成果作为 “天关”卫星科学团队国际合作组论文,由来自10多个国家的90余位科研人员联合完成,近期在《天体物理杂志快报》(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)上正式发表。我校舒新文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,其课题组成员教师孙鹿鸣、许帆、张法保及研究生杨磊、丁虎成、张竹茂参与了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工作,对论文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。舒新文表示:“EP241021a的发现可能预示着一类全新的X射线暂现源类型,对于我们理解宇宙中暂现和爆发天体的极端物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”。
据悉,“天关”卫星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导,欧洲航天局(ESA)、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(MPE)和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(CNES)参与研制,于2024年1月9日发射升空。在轨运行一年半以来,“天关”卫星凭借其国际领先的探测能力,持续取得突破性进展,不断刷新人类对动态宇宙的认知,其科学影响力已获得国际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界的广泛认可。
论文成果链接:
//iopscience.iop.org/article/10.3847/2041-8213/adf4cd

图 1: EP241021a的艺术想象图 (Credit: 可视科学/天关卫星科学中心)